博宝艺术家 > 艺术家 > 林筱之个人官网
销售作品
欣赏作品
浏览
181613
分享
948
粉丝
2899
+关注
更多
—  微信扫码 参与互动  —

林筱之

林筱之(1927.10--)又名昌午,江浦人。书法初学王羲之、颜真卿、李北海及汉碑,五十岁后潜移默化接近其父画风。于平稳秀逸之中,又见潇洒 酣畅,墨色多变,苍浑淋漓。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。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黄宾虹研究会会员。江上后人林筱之先生为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长子。筱之诞生时恰逢林散之得一汉砚,故取乳名“老石”,后筱之自号“石郎”,如今其居所内外遍布奇石,均得源于此。林 筱之先生三岁识字,五岁从父学画(“坐在我父亲腿上学画”筱之语),8岁入私塾读古诗文辞,20岁入徐州江苏学院深造,曾作《黄藏峪山水》一幅,深得林散 之喜爱,将画寄给黄宾虹以求指教,宾老回信盛赞:“昌午之画将来必能佼佼艺坛,出人头地……”1947年,筱之考入杭州国立艺专,师从潘天寿、郑午昌、黄 宾虹,与其父同门学习新安画派,成为艺坛佳话。筱之天资聪颖、勤奋好学,深得前辈大师的器重。其所临山水画稿十二幅,曾获本校美展第一名。校长潘天寿在手卷后评:“昌午仁弟临古之作,笔力浑厚,墨色深沉,至为难得。”由于家学渊源,其功力深厚,书、画均造诣非凡,表现出“敦厚平和、豁达通畅”之美。看 林老的书法天然成趣,童心未泯,没有烟火气;其山水画遍学前贤,传统功力独步当代;他善诗作对,出口成章,得林老真传,又自成一家。每年林家所有门上更换 对联,均由其自己创作,诗、书、画在林家从来就不分家。其友田恒铭先生是这样说的:“他的书法颇似其父,气势平稳,笔向枯藤,内含灵气;他的画既有宾虹遗 法,亦有散翁意趣,师法自成一家。他的青绿山水浑厚华滋,造诣极深,在美术史上应有一席之地,非常人可抗争,真乃是散翁当之无愧的传人。”林筱之热爱自然,师法自然,崇尚自然,得其纯真之气,下笔如有神助,实乃自然之神。他不仅游走名山大川,还在居所内饲养若干小动物,他的作品也与人一样,天然去雕饰。作品“黄山爱我”仅标题就让人喜爱。如今八十多了仍然顽童一个。“小时候没少挨打吧?”“打的不多,……”林老想想说,“是不是可以这么说,你是林老最放心的一个孩子?”“最不放心的一个。”林 散之去世后,林老写了二十八篇纪念父亲的文章发表在报刊,可见其对父亲的感情有多深厚。当年日本人搜查密谋爆炸下关日本宪兵司令部的军统少校XX(藏在林 家),林家全家被抓,包括林筱之,他居然从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跑掉了,让林散之吓得不轻;又一年发大水,全家失散,就在林散之绝望之际,筱之死里逃 生;……。伴随林散之成长,这其中几度风雨,几度雪霜,……林筱之并不因此而世故或圆滑,与人为善、豁达大度是林家的一贯作风。林筱之先生从不以出身世家而自显,远离尘嚣,精心守护其父林散之故居 。他深居乡间,与乡民作伴,呼吸乡野之气,又因其起点高,书画均有自然清新、飘逸脱俗之气。举 一小例,有位后生最近官司烦恼,几次要找法官理论,初次见到林老便滔滔不绝地倾诉,旁若无人,林老极其耐心地倾听,不时插上两句,然后挥笔送他几个字: “小不忍则心乱矣”,后生极为感动,在张生记订了包间要宴请林老,林老见状,连连摆手,赖着不去,说:“我最喜欢吃方便面,在大饭店里很不习惯,……”。后生后来买了方便面“宴请”林老,我们全都沾光。中国书画史上绝无仅有!吃完后又亲自前往新华书店替后生挑选碑帖,嘱他好好写字,从颜体开始……林 筱之八十高龄仍孜孜不倦,每天笔耕,并在艺术上不断超越自我,近两年尤其为甚,曾亲眼目睹林老睡着了还在握笔画画。他从不追逐名利场,与其父林散之如出一 辙,闲章“江上闲人”可以为证。反过来说,生活在其父亲林散之巨大光环下的林筱之要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。他的活泼乐观顽皮的天性也直接继承了林散之的衣 钵,林老很乐观吗?问这话似乎很多余。林筱之说:“没有绝对的乐观,……”林筱之生活在当下,并不拒绝手机、电脑、传真、座驾等现代文明,可是他的作品从来就没有做作过,也不会标新立异,更不会玩资本游戏,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是林家的传统也是风格,让人看得懂,听得懂,从诗、书到画,从书画行家到平民百姓……当年王羲之一家也是这么走过来的。

返回顶部